一、研究所或中心负责人情况
研究所或中心名称 |
学习科学研究所 |
||||
负责人姓名 |
陈梅芬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3.09 |
职称 |
讲师 |
职务 |
最后学历及学位 |
博士研究生 |
|
研究专长 |
学习行为、认知与情绪分析 |
联系 电话 |
/ |
最后学历授予学校 |
华中师范大学 |
所在学院或单位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
||||
主要经历 |
教育经历: 2000.09-2004.06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本科,学士 2004.09-2006.06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硕士 2012.09-2017.06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2006.08-2012.07 闽南师范大学(原漳州师范学院) 教科院 教师 2017.10至今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职员 |
||||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担任深圳市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
二、研究所或中心负责人研究基础
1.中心负责人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1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在线课程学习体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
2 |
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在线课程学习体验研究 |
3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哲学社科专项:基于生物特征协同识别的在线学习疲劳状态研究 |
4 |
2020年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智慧校园一卡通数据的大学生社交关系研究 |
5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在线学习状态评测研究 |
6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课堂教学过程诊断与改进方法研究 |
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全媒体在线编辑适配推送数字出版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
8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科技馆体系展品展示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平台构建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5BAK33B02) |
9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
10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规模在线课程美感、体感、交互设计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
11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伦理评价体系的建构 |
2.发表论文和论著
1、专著 陈梅芬.在线课程用户体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 年 5 月. 2、论文 [1]叶永沛,陈梅芬.建设高职院校线上视频资源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中国电化教育,2021.08. [2]陈梅芬,杨林涛.在线课程学习动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 [3]陈梅芬,陆蓉.在线学习疲劳状态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 [4]陈梅芬,顾玉蓉.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在线课程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21.03. [5]CHEN Meifen, ZHU Hongmei,WU Bo. A Study on Data-driven Vocational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Evalu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2021.07。 [6]CHEN Meifen, QING Cuihua,SHEN Ruizhu,WU B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Neural Activit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Video:A NIRS Study,Psychology Research,2021.06. |
3.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获奖时间 |
在线课程用户体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
2020年 |
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加注 |
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 |
2019年 |
基于“课-赛-证-岗”的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全景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 |
2021年 |
4.负责人其他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类型 |
成果 时间 |
排名 |
SOMATOSENSORY ELECTRONIC PUZZLE |
美国发明专利 |
2022年 |
1 |
一种图案可变的电子拼图 |
发明专利 |
2022年 |
1 |
一种发光钉拼块玩具 |
发明专利 |
2022年 |
1 |
重症病人呼叫系统 |
美国发明专利 |
2021年 |
1 |
无线虚拟鼠标 |
美国发明专利 |
2021年 |
2 |
一种拼接式生成思维导图的方法 |
发明专利 |
2021年 |
1 |
一种体感电子拼图 |
发明专利 |
2021年 |
1 |
一种绘本读物与拼图结合的电子拼图设备 |
发明专利 |
2021年 |
1 |
一种基于小数据动态预测模型的疲劳预警方法 |
发明专利 |
实审中 |
1 |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学习者疲劳状态监测系统及方法 |
发明专利 |
实审中 |
1 |
一种基于条形码识别的手语教学系统及方法 |
发明专利 |
2017年 |
2 |
一种基于眼动轨迹跟踪的远程学习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 |
发明专利 |
2014年 |
2 |
一种基于生物信号的远程教学系统 |
发明专利 |
2013年 |
1 |
5.负责人拓展课题的条件
社会影响 |
担任深圳市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和深圳市教育学界长期保持交流,了解深圳市教育教学政策和研究动态。 |
社会资源 |
人力资源:负责人通过深圳市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深圳校友会、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等平台,和较多深圳市高校以及中小学教师建立了长期交流协作关系,为本研究的实验、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平台。研究团队包含5位博士和5位研究生,来自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教育学等专业,具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为本研究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硬件基础:负责人已经采购了眼动仪、生理多导仪、课堂行为记录观察仪等设备,为本研究中心提供了研究硬件环境基础。 研究基础:已经基于认知神经视角开展了在线学习疲劳状态、学习兴趣、视觉活动规律等相关研究。 |
三、研究所或中心建设思路
1.建设定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旨在研究学习者是怎样学习的,如何促进有效学习。建设初期重点研究深圳市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情绪状态、行为特征以及学习效果,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创设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所结合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教育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学科,面向深圳市大学生、中小学生,基于在线学习、课堂学习、新技术新环境支持下的教育场景,开展深度科研合作,探索认知和学习规律,设计有助于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促进有效教学,推动教学创新,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建设目标 (1)结合认知神经视角,丰富不同环境下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本研究拟在问卷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眼动追踪技术、生理信号测量技术采集在线课程学习、直播课程学习、课堂学习、AR/VR教室等不同环境下学习者的眼动信号、生理信号、行为状态和学习效果,通过眼动轨迹熵分析和脑功能网络分析,获取学习者视觉注视规律、精神疲劳状态、学习兴趣等过程性数据,为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客观数据,丰富不同环境下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是对以主观感受调查和客观测验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2)了解不同环境下学习行为规律,构建学习行为和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眼动追踪技术、生理信号测量技术等方法,总结在线课程学习、直播课程学习、课堂学习、AR/VR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规律以及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不同环境下学习体验影响因素模型,为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创设等提供参考,为提升学习体验、促进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3)基于学习行为和效果影响因素,总结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分析学习者面向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情境、教学活动、课程资源时的学习行为规律和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从教学环境、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方面总结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 (4)面向深圳市高校和中小学,促进学习科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案的应用推广 面向深圳市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结合学习行为认知神经机制和教学环境、情境、活动、资源等设计策略,开展教学创新与实践,促进学习科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案的应用示范与推广。 |
四、研究所或中心团队
1.团队成员
序号 |
姓名 |
研究所职务 |
学历 |
职称 |
1 |
何国坤 |
成员 |
硕士研究生 |
高级实验师 |
2 |
范士喜 |
成员 |
博士研究生 |
高级实验师 |
3 |
宋晶 |
成员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4 |
陆蓉 |
成员 |
硕士研究生 |
高级实验师 |
5 |
朱红梅 |
成员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6 |
王东洋 |
成员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7 |
江涛 |
成员 |
博士研究生 |
副研究员 |
8 |
李文莉 |
成员 |
硕士研究生 |
副研究员 |
9 |
杨倩倩 |
成员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2.团队优势
1.团队结构合理 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优势互补。团队由6位博士生和4位硕士生组成,其中6位博士分别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技术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方向,4位硕士分别来自教育技术学、AR/VR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向,能够分别在本研究所担任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推进、在线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实设计与实施、教育大数据的分析、AR/VR技术和虚拟仿真环境下教学行为分析等,保障本研究所的顺利推进。10位团队成员中,6位具有高级职称,4位具有中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研究基础扎实,为本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智力保障。 2.团队成员研究基础扎实 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扎实的研究基础,除了主持人以外,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级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2项相关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1)主持课题: [1]全国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项目:现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研究,主持人:宋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磁性干扰识别及磁性目标探测自修正,主持人:朱红梅; [3]博士后出站后期资助项目:ITS环境下地磁漂移特征分析及地磁目标探测,主持人:朱红梅; [4]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临床三维重建系统的建设及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主持人:李文莉; [5]广东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课题:高职院校医护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及应用研究,主持人:李文莉; [6]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金课建设应对策略研究,主持人:李文莉 (2)部分高质量论文:
3.环境保障 研究团队具有足够的研究环境,既有眼动仪、多导仪、课堂行为观测系统,也有AR/VR体验教室、多媒体录播室,既能够保障本研究中相关实验项目的数据采集工具,又能保障本研究需要的多种教学情境和环境。 4.制度保障 本研究团队受到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研究方案和实施路径方面提供了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指导。学校重视科研并且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本研究所的实施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